长江下游大规模放炮抢云增雨 干旱仍持续
- 编辑:5moban.com - 18这里有请郭萍更重视《政治自由主义》的进路。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选拔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后来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通行的文官制度。因此,国家治理是由官僚主导还是由帝王主导,常常形成一个相互较量的局面。
有德则得国,无德必败亡。唯有批判,儒学对社会的担当才得以体现。可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政治批判。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显然常保持一个君职与臣职的划分,换言之,即是君权与臣权之划分。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一个国家的统一。那么,儒家真的是专制主义的维护者吗?儒家思想在制衡王权的活动中有哪些表现? 韩教授: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人形成了一个顽固的看法:儒学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提供理论基础,儒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帮凶。他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语言, 采用二元切分的方法, 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语言 (社会的) 与言语 (个人的) 、共时 (静态构成) 与历时 (动态演化) 、序列关系 (横向) 与联想关系 (纵向) 等组织为一个严密而有机的观念系统, 其方法论意义远远超越了语言学领域。
如此看来, 信仰与信念不仅是知之事, 也是行之事。孟子和庄子都可谓是心学大家, 二者一主向外发散, 以大统小;一主向内收敛, 至一合天。现代中国哲学的复兴首先得益于佛学 (特别是其唯识学) 的浸润 (梁淑溟、熊十力等) , 继之以西方逻辑学的熏陶 (冯友兰、牟宗三等)。上世纪30年代, 张岱年先生就热切呼吁:在现在来讲中国哲学, 最要紧的工作却正在表出其系统。
通过扬长和补短, 中国哲学将能实现一次再创造, 或可形成第四阶段的高峰, 其标志是传统的内圣之学转化为现代形态, 成为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财富。9 (14) (18)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第383、《序论》第4—5、166页。
回顾这一进程, 或许有助于我们前瞻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近代以来, 宗教文化受到科学文化的严峻挑战, 罗素于80年前总结道: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冲突, 直到最近几年, 科学在这个冲突中总是获得胜利的。古希腊文明代表着科学精神, 要求摆脱个人的愚昧, 认清事物的法则, 深信世界的有序与和谐。至南北朝, 传播佛教的寺院、洞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智顗更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4 罗素:《宗教与科学》, 徐奕春、林国夫译, 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第1页。宋明理学大家从周敦颐到王夫之, 几乎都通晓《周易》、《老子》和《庄子》三玄且关注佛学。(4) 科学的步步进逼甚至导致思想界有人宣布上帝死了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 西方现代思潮普遍反映出信仰动摇、灵魂无寄、价值无根的恐慌。作为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西方哲学也可以说是在科学与宗教两股强大的文化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发生演变的 (6) , 它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周期性的转向。
《周易》是先哲集体智慧的结晶, 原始儒家和道家都从中汲取了思想资源 (16)。将有限的日常活动与无限的神圣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既立足于现实又积极地寻求超越, 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无疑有益于个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
前者偏重在此岸, 主张奋发有为;后者倾心去彼岸, 企求人生解脱;中国哲学关注道德、伦理和艺术 (3) , 因而特别重视将人生的此岸与彼岸紧密联结在一起。这种心学与康德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意识到人类心灵具有三层面且表现为收敛与发散两系列的活动 (21)。
冯友兰先生就曾谈到:放弃了宗教的人, 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 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近几十年, 中国国力的空前上升, 推动了民族优秀文化的输出, 便于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的复兴, 潜在地要求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与之相匹配。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 科学与宗教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两大文化力量。《吕氏春秋》杂糅儒、道;同样地, 成于汉初的《淮南鸿烈》也是以道家为主, 杂糅儒、法诸家。11 此处所谓宗教哲学取狭义, 并非指对宗教文化的科学研究, 而是指如何探究宇宙本体和心灵本体从而建立信仰的学问;所谓科学哲学则取广义, 指对人类如何认知物理世界的哲学研究, 外延大于逻辑学;道德哲学较之伦理学深刻和全面, 它将社会的伦理与神圣的信仰融合为一体;艺术哲学相当于审美学。2 转引自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 彭镜禧译,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第67页。
其时的哲学基本上从属于神学, 强调意志高于理性, 旨在巩固宗教信仰的个体心灵根基。13 张立文:《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现代的度越》上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 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 中华书局2008年版, 第7—22页。变则可久, 通则不乏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笔者管见, 由于宗教文化的普遍存在, 且在世界大部分区域担当道德立法的根据、潜在地赋予科学活动以信念, 所以宗教哲学也应有其一席之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经庄子学派的宣传逐渐为世人所知晓, 不过其时并未成为该时代的显学, 孟子未曾提及, 至荀子才纳入当批判的十二子之列。
人们有理由相信, 这种倾向持续一个时期以后, 必将向乐观进取的方向转化, 过度贬抑理性也必将要求回归中道。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 实以中国为最富, 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 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这一时段可谓是道主儒从的第一波, 它所崇尚的主要是黄老之学。17 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特质》, 载《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第49页。
迄今为止, 艺术哲学在西方得到系统地确立, 东方本来蕴藏大量的思想财富, 可惜尚未得到很好地发掘、整理和现代转化。叔本华及其后继者借鉴其说, 导致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大多悲观主义色彩浓重, 通常以人生为苦难之旅, 争相描述厌烦、畏惧、绝望之类的生存感受。
郭齐勇先生总览中国哲学, 认为有创化日新、整体和谐、事实与价值的连通三个特征, 实际上涉及乾坤二元贯通宇宙与心性、本体与日用的整体状貌 (20)。华夏民族与其他文明发源地一样, 在最初觉醒时便产生了对无限之物的崇拜, 至周代已表现为对宇宙和人生的本根的积极探求和大胆推测。
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问题的关键也许在于, 中国哲学自身当遵循综合创新的发展路向, 实现从历史阐释到原理揭显的重心转移, 以系统的形态充分展现其基本观念所具有的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潜能。
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 而与精神事务绝缘。西方现代哲学由叔本华反对黑格尔主义开篇, 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宗教与哲学均旨在奠定人生信仰,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显著标志是以理念代替了人格神。展望将来的世界哲学, 它应该是所有精神文化的拱顶石, 将包括宗教哲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和艺术哲学诸领域 (11)。
冯友兰先生意识到中国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 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大为逊色, 因此在撰写了《中国哲学史》 (两卷本) 之后, 经数年积思而写出以《新理学》为代表的贞元六书。这里所谓的认知主要指切身体认, 所谓的实践主要指道德行为。
12 见于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5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509页。可以说, 该时代的思想界沐浴着理性之光。
华夏民族有着悠久的心学传统, 至少可以追溯于荀子引述过的古《道经》的道心与人心之分。一个世纪前, 索绪尔掀起的语言学革命值得借鉴。